功能:認識精神障礙

認識精神疾病 | 常見精神症狀 | 精神疾病的治療 | 就業服務之安置模式
一、思覺失調症(Schizophrenia)
一般的藥物治療對於正性症狀比較有效,對於負性症狀則比較差。但案者剛發病時,多數以正性症狀為主,隨著時間流逝,負性症狀逐漸增多,但也有一些患者直接以負性症狀開始。

(一)藥物治療:目前抗精神病藥物主要有兩類:
1.多巴胺拮抗劑:是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。
2.血清素-多巴胺拮抗劑:是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。副作用較少,對於負性症狀的療效優於多巴胺拮抗劑,唯一的缺點是價格太貴。
不管是多巴胺拮抗劑或血清素-多巴胺拮抗劑的療效都不會立刻發生,通常得連續服藥幾個星期到幾個月,症狀才會開始改善。而且,藥物對於正性症狀比較有效,所以不少患者在吃完藥後不再有幻聽,但卻越來越懶散,生活無目標。

(二) 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
1.靜坐不能:是最常見的副作用,也是最痛苦難耐的負作用。患者會不斷將重心從一隻腳換到另一隻腳,在室內走來走去,內心感到無法放鬆。「靜坐不能」會讓病患更加躁動不安,不要誤以為病情惡化而擅自加藥,否則靜坐不能會更加明顯。
2.急性肌肉失張:年輕男性比較容易出現急性肌肉失張,特別是在使用過大量高劑量多巴胺拮抗劑之後。患者可能背部肌肉收縮僵硬成弓形、脖子扭曲、眼球向上吊、舌頭吐出等。
3.帕金森氏症狀:第一個症狀多半是手部擺動減少與表情變少、動作緩慢、小碎步行走、擅抖。症狀會持續存在,直到多巴胺拮抗劑的劑量降低後才消失,長期使用多巴胺拮抗劑的患者,出現帕金森氏症狀的機率約為百分之三十。
4.遲發性異動症:不會在剛服藥物時出現,但長期服藥後可能會發生,主要症狀包括:嘴與舌頭可能扭曲、怪異鬼臉、肢體與手指不規則移動、舞蹈徐動現象。

(三)培養服藥順從性
1.提升病識感
(1)協助患者認識藥物是怎樣發揮功用及為什麼服藥如此重要。
(2)與患者簡單回顧以往疾病復發的經歷,藉事實來陳明利害。
2.實行服藥監控計劃
(1)鼓勵患者學習自行管理藥物,但家屬亦要隨時檢視情況。
(2)協助患者培養點算藥物和作記錄的習慣。
(3)善用藥盒與各種提示服藥的工具。
3.鼓勵患者分享感受
鼓勵患者開放的說出對藥物的感受和服藥後身體的反應,包括一些可能難以啟齒的題目(如性慾減低和性功能下降等),用正面的態度尋找方法處理。
4.用正面的勸說作提醒
當患者在拒絕服藥時,善意的勸告會比開口指責來得更有效。例如說:「服藥可以有助你睡眠」或「可以幫助你對付壓力」,患者可能較願意順從。不要用恐嚇的語氣如「你不吃藥就會發病」來警告患者。
5.將服藥變成生活習慣

(三)精神復健:針對動作變慢、技能喪失、社交技巧變差、思考緩慢、智能下降等負性症狀,還是得靠「精神復健」才能有幫助。重點如下:
1.自我照顧
2.規律服藥習慣
3.基本生活安排,包括休閒娛樂
4.心理調適
5.社交功能復健
6.工作技能復健
7.殘存症狀的適應:學會面對治療無效的正性症狀

(四)預後
1.一般來說,第一次發作,連續服藥一年後,倘若症狀未再復發,可以嚐試減量,一旦有復發的跡象得迅速恢復用藥。
2.第二次發作則須連續服用三到五年;第三次發作後,則必須終身服藥。
二、情感性疾患(Mood disorder)
(一)躁狂發作的藥物治療與副作用
鋰鹽:可治療躁狂發作也可用於維持性治療中,但鋰有毒性,服用過量會中毒,服用過少則效果不佳,所以鋰鹽必須在醫師指示下使用,並定期抽血,檢驗血中鋰濃度。可能之副作用有手抖、長青春痘、多尿、容易口渴、步態不穩等。
(二)重鬱發作的藥物治療與副作用
1.藥物治療:下列藥物之藥性都很緩慢,通常得連續服用三個禮拜才會產生療效,但副作用通常在服用後就會出現。
(1)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(如百憂解等),較安全,但仍有噁心、失眠、腹瀉級頭痛等副作用。
(2)血清素-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,較安全,但仍有噁心、失眠、腹瀉級頭痛等副作用。
(3)三環抗鬱劑:副作用較大,口乾舌燥、便秘、排尿困難、心律不整等,較少用。
(4)單胺氧化脢抑制劑:不能與一些食物併用(如起司),較少用。
2.心理治療
心理治療多半使用在躁鬱症的緩解期,可使用的範圍包括:支持性心理治療、家族治療、婚姻治療、認知心理治療、人際關係治療等。另一種是以團體的形式來進行,如病友團體、家屬團體等,透過團體的力量,在治療者的引導下發揮治療的目的。
3.預後:
(1)只有少數患者發作一次,就再也沒有發作。大多數的患者都會多次發作,而且發作的次數越多,復發機率越大。年紀較輕的時候,發生躁狂發作的機率較大,隨著年紀增加,重鬱發作的比例上升。
(2)唯一可以減低復發機率方法是「維持性藥物治療」,也就是在躁狂發作或重鬱發作恢復後繼續服藥(但藥量可以減少),倘若有復發跡象馬上恢復一般劑量,等到症狀減弱才再次減量下來,在這種情形下,復發機率會被減到最低,即使復發,症狀也不會太強。

三、恐慌症(Panic disorder)
(一)藥物治療與副作用
恐慌症跟其他精神疾病一樣,最有效果的治療方式是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。
1.苯二酚(BZD):效果快,但有成癮的危險。
2.特異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(SSRI):不會成癮,但作用速度很慢,可能得花上三個星期。
(二)心理治療:認知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,治療的重點在於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與可能誘發焦慮的不適切行為,且可以合併肌肉放鬆技巧和呼吸訓練。
(三)預後:一般來講,倘若患者性格開朗、旁人的支持足夠、發病前的社會功能佳,發病後又能及早治療的話,預後會比較好。

四、強迫症(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)
(一)藥物治療
很多抗憂鬱症的藥物都能治療強迫症,因為他們同樣作用在血清素上面,不過,強迫症的治療需要較高的藥物劑量。
(二)心理治療
行為治療主要利用系統減敏感法、中斷思考法、洪水法與逆向制約法,教導患者如何打斷產生強迫性思考和抑制強迫性行為的產生。
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效果會大於任何一種治療。
(三)預後
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,同時合併有重度憂鬱症,部分患者還有自殺的念頭,也有不少人藉酒澆愁,或者使用其他藥物來減低痛苦。通常,患者若屈服於強迫行為(放棄抵抗)、兒童時期即發病、強迫性行為的內容怪異、合併有重度憂鬱症或人格障礙時,預後會顯著變差。